翻譯,是將一個語言的訊息消化理解之後,用另一個語言表達出來,而不拘泥於形式,也就是兩個語言的字詞不完全對應,但意思及效用相等。因此要做翻譯,語言能力是基本,但記憶力、注意力控制、邏輯推理、分析歸納、組織整合等其他能力同樣重要。
台灣為培育源源不絕的手語翻譯人才,坊間持續開設手語翻譯培訓課程,我亦從中受惠良多。但我發現,隨著手語能力提升,目前著重於增加手語詞彙量的教學法,似乎不足以訓練到語言能力之外的其他能力。因此我想根據自己的教學和工作經驗,融合手語翻譯的需求,提供一些具體方法和步驟供大家參考。
一、 長時間浸淫在同一個主題中:題材多元有助於增廣學生見聞,但若教學時間太短,學生的印象就不夠深。假設一堂課以一小時計,我建議用四到六堂課教授單一主題,學生才會因不斷接觸而將該主題的知識與語言內化。
二、 充實背景知識:翻譯時看/聽不懂或說/打不出某個詞彙或概念,有時跟語言能力無關,僅是因為缺乏某領域的知識,對該領域的用字遣詞自然陌生。我建議先用兩堂課的時間,師生共同查找、蒐集某主題的文章或影片,大家討論、分享自己對該主題的了解,以及該主題下中文和手語裡常見的專業術語和句型表達,集思廣益出同一個意思的多種譯法,成為腦中特定領域的資料庫。
三、 跟述(shadow):待學生具備該主題的背景知識與熟悉用字遣詞之後,我建議用兩堂課讓學生做第三跟第四步驟的練習。老師播放同主題的手語影片或中文演講/音檔,讓學生一邊看/聽、一邊跟著打/說,可先從一兩分鐘開始,再慢慢加長,播放速度亦可根據學生需求調整。此步驟有三個好處:1. 鍛鍊專注力與快速反應,畢竟手語翻譯時,接收與產出訊息幾乎是同步的;2. 讓嘴巴/手習慣說/打該領域的詞彙;3. 如果用的影音檔與前兩堂課不同,則又可學習新的表達法,增加語言彈性。要注意的是,跟述不能跟太緊,建議讓大腦先理解所看/聽到的訊息一到三秒後,再打/說出一到三秒前看到的手語/聽到的字詞,避免無意識地重述/仿打每一個字,卻完全不知所云。
四、 重述(retell)、改述(paraphrase)、概述(summarize):為了確保學生跟述的同時,有記憶並理解所看/聽到的內容,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求學生再打/說一遍。學生能一字不漏地重述當然很好,但老師無須要求此種理想境界,一來是不太可能,二來是死記硬背反而表示沒有吸收,少了將資訊去蕪存菁的過程。老師應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,將聽/看到的內容說/打出來,這就是改述,也就是不拘泥於語言形式的「換句話說」。如果無法記得太完整,可將內容濃縮成概要,這就是概述。老師可在此時發現學生的口語/手語表達是否不妥或邏輯不通,沒抓到重點,而予以糾正,學生也可互相觀摩。要改述或概述,都需要充分理解訊息才做得到,因此是手語翻譯很好的前置練習。
五、 手/口譯實戰演練:最後兩堂課,老師可重複用之前教過的內容,或用同主題新的影音檔,讓學生練習將口語翻成手語,將手語翻成口語。此時學生對要翻譯的內容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,要練習的便是各種能力之間的協調,以及過程中不斷地調整策略。學生會在翻譯時發現自己的問題,又由於每位學生的程度和長處各異,翻譯時面臨的問題很可能截然不同,老師便需根據學生的特性,引導他們採取不同的翻譯策略。
「教/學手語」不等於「教/學手語翻譯」。以上的個人淺見,提供大家參考、嘗試。期待能拋磚引玉,鼓勵有志於手語翻譯的人自我精進,也鼓勵教手語翻譯的老師持續改善教學方法,提升手語翻譯培訓課程的成效。
*此文發表於第三屆台灣手語教學理論與應用研討會
想跟大家分享一本我鍾愛的書,或許有些人已經讀過。
這本書的書名是「父親的手」,作者是一位生於1930年代的美國人,也是一位CODA(有聾父母的聽孩子)。作為家中第一位聽孩子,他的母語是手語,而且很小就開始協助聾父母跟聽人世界溝通。雖然他有一個弟弟,但因為他的關係,弟弟的母語變成了口語,而且終其一生手語能力都不如他,有時候他還得在弟弟和父母之間翻譯。
在那個年代,聽人對聾人的歧視比現在更強烈、更毫不留情,作者因為扮演翻譯的角色,不斷地在聽人、聾人以及小孩、大人兩種身份轉換之間掙扎。他在這本書裡深刻著墨了這種心情,也從CODA的視角,詳細描述了聾人處境的不易。
我覺得這本書為聽人打開了一扇窗,讓聽人得以一窺聾人、聾人文化、手語的世界,進而有初步的認識。而如果是已經接觸過聾人和手語的聽人,在閱讀這本書時一定會有更深入的體會。我尤其喜歡作者針對手語和口語給他的不同感受所做的描寫。
「在手語的世界裡,一個手形便勝過千言萬語,我父母的手形會透過他們的手、臉和身體直接進入我的意識,因此在孩提時代,我感知語言的方式,從來不是把零碎單元串連起來再構成想法,我是透過眼睛一次吸收所有訊息。」
「文字是頭腦的語言,手語是心的語言。手語就像一幅美麗的圖畫,可以整個吸收,在傳達意義的當下同時喚起情感;而書寫文字,我的第二語言,則需要透過大腦轉譯。」
這兩段話清楚又優美地刻劃了手語和口語表達方式的差異,也提醒了身為聽人的我在打手語時,絕對不是把文字一個個轉換成手形,而要同理聾人用眼睛吸收資訊的方式,把意思轉換成畫面。我在參加手語社的學生時期,就知道聽人喜愛的手語歌對聾人沒有任何意義,但一直到手語學到一定程度的現在,我才真正了解箇中意涵。
「父親的手」一書沒有華麗的辭藻堆砌,有的是質樸卻真情流露的文字。而且中譯本十分流暢易讀,我從十幾年前購入至今,已讀過不下數十遍,依然深受感動,百讀不厭,推薦給大家。